有识人士大声疾呼救救股市。
如若人民币对内大幅通货膨胀以对冲人民币汇率低估,那么以目前中国管理水平,社会有动乱的危机。1996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
克鲁格曼指出,中国贸易顺差美元的巨额储备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日本、德国以先进技术取得贸易顺差不一样,中国是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不惜血本,以拼低工资、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来换取美元,如若这些美元对中国十分重要,它的使用价值超过了它成本的财富使用价值,那么这种国际贸易顺差美元,才有资格谈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逻辑,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自相矛盾: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大众的福利,但低工资优势的发展逻辑,却使发展和大众利益发生矛盾,这种矛盾150年前就被马克思揭露批判显然资源浪费是一种不自然、不理性,是不能持续。如何细读克鲁格曼中国经济资源浪费的判断?资源浪费的反面意义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把资本输出到国外。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不能再存在,就是说明它是不自然、不理性的。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对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坚决追究责任。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从长期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触碰生态红线、突破自然极限进行掠夺式开发、破坏式发展,不但直接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更会影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需要我们从理念、制度等各个方面着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但是,这种过度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人类的地球家园不堪重负,生态危机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严重问题。传统生态观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单纯把生态资源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毫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大自然。
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是对传统生态观的超越。生态作为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系统。同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守住生态红线、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生态红线是保证生态安全的底线,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201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山东省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很直白,就是为了提高县乡政府的财政保障能力。地方政府迫于短期的需求而不断推出新地块进行拍卖,实际上是在消耗本该由我们的子孙享用的土地资源。而地方政府囿于财政资金的需要,又不得不加大卖地力度,将本应留给子孙的那份土地红利提前消化,使土地财政问题积重难返,改革的难度也与日俱增。
地方政府承担了社会管理的大量职能,却缺乏与其匹配的财政资金供给,这才造成了地方政府通过卖地来壮大财政资金的冲动。土地交易如此火爆,是上半年房价仍能够一路走高的重要推手。
政府卖地的生意越是兴旺,政府离它的职能要求也就越远。同时,在前几年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投资扩张中,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肆举债,如今已开始面对还债压力。
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则显示,十大典型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为3140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160.3%。日前,山东省政府作出决定,将原本由省财政统收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石化企业增值税等,全部下划市县,作为市县财政收入,属地征管、就地缴库。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进入专题: 土地财政 。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仅仅要求地方政府遏制卖地冲动,并不能收到什么效果。这种井喷现象,从短期来看,对目前仍在坚持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构成了一种反作用力,对中央正在积极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一种消极因素。这就难怪一位地方官员会大叹苦经:不卖地怎么上项目?卖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敛财、推动项目投资的捷径,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 钱袋子。
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还债高峰来临,卖地收入成为各地政府最现实、最快捷的财源。为了遏制房价上涨趋势,这几年中央政府不断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今年上半年还出台国五条。
各大房地产信息机构从不同角度提供的数据表明,上半年的土地交易出现井喷。地方政府卖地出现 井喷,一个无法绕过的原因是,随着经济增速减缓,其财政收入出现下降。
但如此火爆的土地交易市场,基本上已经把国五条本来应该收到的效果一点点蚕食。这给我们解决土地财政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如果中央政府能够积极推动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匹配起来,那么,地方政府就没有必要这样竭泽而渔地卖地,政府职能改革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解决土地财政这个顽症,固然需要地方政府遏制卖地冲动,但更重要的是对目前的分税制进行改革,让地方政府的财权与其承担的事权能够匹配起来。按照我国的法律制度,城市土地属于国有,但是当地方政府沉溺于土地财政以后,民众对国有土地的权利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必须看到,今年上半年出现的卖地井喷,与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有直接关系,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又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有直接关系。但是,土地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这种特性决定了竭泽而渔式的卖地缺乏长久的持续性。
因此,对土地财政制度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如果说地方政府将自己管辖下的土地当作商品出售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那么,这种前吃后空的土地财政,其道路已经越走越窄。
我爱我家数据显示,1~6月全国306个城市土地出让金高达1.1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60%比如政府在救济上花一元钱,就等于给了杂货商一元钱,杂货商又把它给了批发商,批发商又给了农场主,所以,在救济,公共工程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上花了一元钱,都相当于为国民收入创造了四元钱。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资源有效配置。一些人在挖掘,一些人在加高路堤,还有一些人在平整路面,另有一些人在砌石头。
况问:陛下,你到底是怎么想的?皇帝说:我的想法是把晋与陈之间的交通费用降低,便利过往货物和行人,如此人们穿衣吃饭的花费也能节省许多。况回答说:陛下,通过交通的便利,你认为会降低消费者的价格,但是一旦你这么做,因毁了运河而兴起的工作都会失去。他看到旅社客满,在旅社周边是肉铺,面店铺,等等,为行人提供饮食。况告诉自己:毁了一条运河,为穷人造就了许多工作机会。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经济学诡辩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古代中国有两个大城市:晋和陈。因为,遵循凯恩斯经济学,从长期来讲,我们都将灭亡。
又过了3个月,皇帝传唤况,对他说:朝那边看。总之,每家旅社的周边都兴起了一个集市。
进入专题: 经济学 。凯恩斯把这一原理称之为乘数效应,即政府创造的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能够增加一个为工人供给商品的新岗位,更多的贸易活动能够产生更多的贸易活动,因为繁荣的力量和贸易萧条的力量一样,运作起来都带有累积效应。